黄帝内针学习心得

By 王治皓频道

Listen to a podcast, please open Podcast Republic app. Available on Google Play Store and Apple App Store.


Category: Alternative Health

Open in Apple Podcasts


Open RSS feed


Open Website


Rate for this podcast

Subscribers: 0
Reviews: 0
Episodes: 30

Description

随着《黄帝内针》一书的出版,黄帝内针当代传承人杨真海先生以“人人知医,天下少病“的胸怀,将此代代单传的法脉公之于众,以期利益更多有缘人。


为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流弊,让所有学人能够获得正宗的传承,杨真海先生自 2015 年起,全权委托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同有三和基金会”)进行黄帝内针的推广和传播,并将黄帝内针商业课程独家委托授权给同有三和基金会的下属机构北京同有三和教育文化有限公司,所有课程均为杨真海先生本人或认证讲师授课。


想系统学习黄帝内针可阅读由杨真海老师传讲,刘力红老师整理的《黄帝内针》一书。关注“黄帝内针”公众号,内有免费有声书及更多学习资料。或者扫码添加“守真小和”微信,加入黄帝内针爱好者交流群。



————————————————————————


黄帝内针,其名来自《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一书,本套专栏提到加书名号的《内针》,即是指《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这本书,提到不加书名号的“内针”,即是指该书提供的针法,该针法是基于针灸学和《内针》这本书给出的规范,是针对患者痛疾,进而给出的一套可执行性止痛止痒方案。


《内针》由杨真海老师传讲,刘力红教授整理,约89千字,共158页,从解字解医到内针规范,执简驭繁,博大精深;细品“芭蕉神韵”,阅后意犹未尽。


内针的三大特点


它整合了八脉交会、缪刺法、全息理论、腕踝针、五穴(四总穴+内关)等临床实用针法,引用了阴阳学说、三焦学说、六经辨证、阿是求穴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比于其他流派的针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针较为安全:主要针刺肘膝关节以下,禁刺躯干和头部,较为安全。

2、入门门槛较低:“多次重复”+“刻意练习”+“总结反思”,即可满足要求。

3、有效易用难忘内针效用高,法理大道而至简,谨遵法理,可见奇效。


内针的针刺方法


针刺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针刺后不行针,留针45分钟后除针。


内针的针法总则


总则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总则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总则一、二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的翻版。上下左右是定格,上下左右中,左右是定中之定,证在左,必须要在右进针,反之亦然。至于上下相取,可以再进一步思辨,参见阴阳倒换求,总则四即代表了商量后的进针结果。


什么是针对?


比如病在左,必须刺右;病在右,必须刺左;(除阴阳倒换求之外)病在上,必须刺下;病在下,必须刺上;病在前,可以刺后;病在后,可以刺前;病在中,男刺左,女刺右。当然,这个对是底线,还必须结合同气,这样也就万无一失了。


总则三: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是总则中的总则。医家一般认为“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该针法认为“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同气分为:经络同气、三才同气、其他(手、颈项、肩、腰)。经络同气又名大同气、同名经同气。三才同气又名三焦同气。


经络同气(大同气):


手足三阳、手足三阴、头手足经络、手(掌)头、颈项、肩部、腰部、三焦经、任脉督脉等。


三才同气(三焦同气):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内关谋。


四肢

上焦(天部)——腕踝

中焦(人部)——肘膝

下焦(地部)——肩胯


躯干

上焦(天部)——心窝以上

上焦定位:前为鸠尾穴、后为至阳穴以上的区域为上焦

中焦(人部)——心窝到肚脐

中焦定位:前鸠尾至神阙、后至阳到命门的区域为中焦

下焦(地部)——肚脐以下

下焦定位:前为神阙穴、后为命门穴以下的区域为下焦


同气是按照“三、二、一”的顺序求,三是“三才”、是“三焦”;“二”是“阴阳”;一是“阿是”。


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因本针法考虑方便与安全,除急救外,针刺时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天与地相比,天部为阳,地部为阴,运用“下病上取”“同气相求”原则,将髋胯、肩部等下焦(地部)的病症问题,一律用上焦(天部)腕踝来解决,这属于第四原则“阴阳倒换求”。


实际上,“阴阳倒换求”的含义远不及此。上下左右皆有阴阳,且三焦之中的某一焦,又可以再次思辨,分上中下三焦,所以从这角度理解,阴阳倒换求不仅仅包括躯干中三焦的倒换求,还有更多的含义,我们需要慢慢体悟。


内针的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反应了中华文化中的整体观(“万物一体”,“人”亦一体,身—家—国—天下一贯)、中和观(“允执厥中”)、同异观(“理一分殊”、共性与个性)等等。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疏通顺和。


内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三二一”的辨证过程,追求“中正平和”,强调法理的规范和针道的传承,愿“人人知医,天下少病”。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给“中医”之“医”附上一个含义:此“中”字,即中庸、中道之“中”;中医者,中和之医也,它不只是形而下的“器”,同时也兼有形而上的“道”。


内针的取穴特色


病症所属的“经络+三焦”根据四大总则取穴,若辨别不清或在中间,按照“男左女右”取穴。


内针用针禁忌


肘膝以上及整个躯干和头部禁针(主要针肘膝以下)


患处禁针(参照四大总原则)


不信者禁针(医患互相信任)


特殊情况不用针(疲劳、过饥、过饱、饮酒后)


皮肤受损处不针


深入学习内针,请关注“黄帝内针”官方商业课程。


Episode Date
黄帝内针通话一则
Nov 16, 2020
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
Sep 05, 2018
同身寸二分法——手足下焦
Sep 05, 2018
同身寸二分法——手足中焦
Sep 05, 2018
同身寸二分法——手足上焦
Sep 05, 2018
躯干两侧下焦——少阳
Sep 05, 2018
躯干后(腰臀)下焦——督脉/太阳
Sep 05, 2018
躯干前(肚腹)下焦——任脉/少阴/阳明/太阴/厥阴
Sep 05, 2018
躯干两侧中焦——少阳
Sep 05, 2018
躯干后(肩背)中焦——督脉/太阳
Sep 05, 2018
躯干前(胸腹)中焦——任脉/少阴/阳明/太(厥)阴
Sep 05, 2018
颈两侧——太阳/少阳/阳明
Sep 05, 2018
躯干两侧上焦——太阴(大包)/阳明/少阳
Sep 05, 2018
嘴部——阳明/厥阴/督任
Sep 05, 2018
躯干前(胸腹)上焦及心脏急救
Sep 05, 2018
躯干后(肩背)上焦——督脉/太阳/少阳
Sep 05, 2018
眼部——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厥阴/(大小骨空)
Sep 05, 2018
头两侧——少阳(走眼)/太阳(走耳)/阳明(走鼻)
Sep 05, 2018
头面部——阳明/督任/少阳(眼上及侧下)/太阳
Sep 05, 2018
颈后——督脉/太阳/少阳
Sep 05, 2018
颈前——任脉/阳明
Sep 05, 2018
耳部——阳明(耳前)/太阳(听宫)/少阳(耳后)
Sep 05, 2018
鼻部——太阴/任督/阳明
Sep 05, 2018
头后枕——督脉/太阳(附失眠的取穴方法)
Sep 05, 2018
头顶部——厥阴(劳宫、中冲、太冲)
Sep 04, 2018
黄帝内针“阴阳”解,“五行”解与“五总穴”
Feb 13, 2018
初识“黄帝内针”——用10分钟了解内针的大体内容
Feb 13, 2018
“三二一”、“四总则”和“医患沟通”
Feb 13, 2018
黄帝内针的经络基础与用针操作
Feb 13, 2018
我心中的黄帝内针
Feb 13,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