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ST SOUND最後的聲音

By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導覽家族

Listen to a podcast, please open Podcast Republic app. Available on Google Play Store and Apple App Store.


Category: Courses

Open in Apple Podcasts


Open RSS feed


Open Website


Rate for this podcast

Subscribers: 0
Reviews: 0
Episodes: 10

Description

死刑,徹底剝奪一個人生存的狀態,是威權政府懲罰異己、嚇阻人民最嚴厲的手段。現今,當我們在討論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喪命之地時,最為人所知的,是位於台北市青年公園附近的馬場町刑場。實際上,在漫長的白色恐怖歷史當中,馬場町刑場僅使用了五年,1954年以後,當局在新店市郊建立了另外一個刑場取代馬場町,直到1989年仍有執行死刑的紀錄──此即安坑刑場,現為新店區第三公墓。

相較於具有高度象徵性的馬場町刑場,安坑刑場使用時間長達三十五年,來自不同地域、活過不同時代的政治受難者,皆在此地嚥下最後一口氣,卻鮮少人知曉,亦已無法辨別行刑的確切位置。面目全非、歷史感薄弱,是大部分不義遺址的現狀,我們將如何面對這個歷史已不可見的問題?本次辦理三天的聲音體驗工作坊,規劃兩次的實地走訪,第一次由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帶領,透過聆聽並採集現地的聲音,建立個人對於安坑刑場現址環境的聽覺感受;第二次由白色恐怖研究者林傳凱,分享在安坑刑場槍決的政治受難者,短暫卻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聲音無所不在,一般人對於聽覺的感受,往往停留在明顯可辨的安靜或吵鬧,大聲或小聲,好聽或難聽,卻忽略了空間中層疊著更細微的聲響頻率,影響我們如何感受、如何看待周遭環境,甚至引發聯想或記憶。靜靜矗立在工廠、墓地間的安坑刑場現址,難以從視覺追尋過往的樣貌,透過聲音現況的探索,認識這個受難者生命終結的地點,試圖建立一種不義遺址的存在感,一種地景變遷的歷史感,一種個人與地方的關係與連結。

除了外在環境的聲音,也有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聲音,例如內心的聲音、記憶的聲音。國家檔案和口述訪談,是白色恐怖研究最常使用的史料,輔以回憶錄、報導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字記錄,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主體位置及視角,建構政治案件的成因及政治受難者的面貌,探尋生命記憶的聲音。本次活動將鎖定1950年代在安坑刑場槍決的受難者,讓學員閱讀他們的生命故事,並透過檔案紀錄交叉比對,穿透簡化的詮釋,更接近真實複雜的人性。

消逝是不義歷史保存工作無法抵禦的現實。面對已然消逝的安坑刑場,每個細微渺小的聲音,每段悸動感傷的生命,交疊在一起,構成現址空間獨特的、無法複製的聲音/生命風景。成果發表,將以「行刑前的5分鐘」為主題,進行聲音採集,並分享採集的原因及現址帶來的感受,錄製成Podcast,開放給社會大眾聆聽,建構與安坑刑場有關的敘事。或許我們將有機會聽見,死亡來臨之前,最後的聲音。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isode Date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課間討論】傅如芝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聲音呈現】傅如芝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課間討論】張璧坤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聲音呈現】張璧坤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課間討論】蔡志愿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聲音呈現】蔡志愿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課間討論】白克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聲音呈現】白克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課間討論】宋盛淼
Nov 01, 2022
【行刑前的最後五分鐘 聲音呈現】宋盛淼
Nov 01, 2022